瀏覽量:1737
發布時間:2022-04-07
經深入調研,我國每年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10萬億,物資裝備占比約5千億,全國基建領域每年消耗非標物資3000萬噸左右,除去施工中的損耗(損耗率約3%左右)外,可重復利用的1500萬噸物資中每年閑置保守估計在300萬噸以上。

我國基建裝備現狀主要特點是種類多、保有量大、從業人數多,涉及面廣等特點,是極為重要的一批財富,要打好基建裝備這張牌,將數量優勢轉化為綜合優勢,就迫切需要進行基基建裝備標準化技術研究,以便集中相關行業專家,更加精確、高效開展標準化工作,用標準化的手段推動我國基建物資懸臂施工裝備經濟綠色、健康、可持續發展,以支持基建物資懸臂施工裝備龍頭企業走品牌化策略,加快提升基建物資懸臂施工裝備市場集中度。

2013年博遠首推行業物資租賃及標準化,整合行業、產業資源,盤活閑置物資,非標品生命周期可由0.5年延長至3-5年,使用次數增加至5-6次,自2021年至今,博遠標準化物資循環已累計減少碳排放60多萬噸,同時引領行業升級,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之路,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。

技術研發
—
持續推進產品標準化開發,構建綠色循環模式

u持續推進標準化、參數化研發: 掛籃桿件標準化率在87%,節段、箱梁等標準化正在積極推進中。
u整合各相關資源,共同輸出行業標準:聯合石家莊鐵道大學、山東建大、濟南大學、南京工業大學等各大科研院校、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、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推進標準化、參數化工作,聯合各大施工企業(中鐵系統)推進標準化參數化推廣,共同輸出行業標準。
u推進模塊化生產,進一步提高使用效率:把大的設備拆分成許多標準化的模塊,到工地現場像積木一樣組裝起來即可,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重復利用率。
經營模式
—
積極推進租賃、售后回購

原本使用周期在6-8個月,若通過標準化制造、維修改造等方式進行循環利用,使用周期可延長至3-5年,使用次數增加至5-6次,每噸物資銷售利潤由1600元左右提升到1萬元以上,效益提升6倍多,客戶單次使用成本由每噸約5000元降低到2880元左右,降低42%以上。
資源整合
—
全國五大基地,就近調度,就近運輸
通過布局北京、山東、四川、云南、江西全國5大制造租賃基地,可實現物資租賃600公里覆蓋半徑,15天轉場就位,周轉率提升5-10倍,客戶直接降低顯性成本30%-50%,綜合服務能力位居行業前列。
備注:基地多為閑置的廠房,有效的利用了當地閑置資源。

在循環經濟倡導下,基建領域各大央企、國企、路橋集團紛紛加快基建物資循環體系建設,完善工程項目所需物資的供應效率、供應質量。每生產一噸物資,約排放約2噸二氧化碳。基建物資行業向前發展,將需要大量鋼鐵,需求預測表明,到2050年,鋼鐵年消費量將在26億噸左右。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各項工作,勢必要壓縮鋼材產量。而國務院印發的“八縱八橫”高速鐵路主通道規劃,又對基建物資有著剛性的需求。因此,盤活閑置物資,深挖存量物資循環價值,是促進行業全面綠色轉型、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。碳達峰及碳中和政策目標的提出,對基建物資行業加快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,也帶來了更大的市場機遇。隨著碳達峰與碳中和各項工作的推進,博遠集團積極推行各項舉措,助力實現碳達峰。